English

三十年后话知青

1998-06-22 来源:光明日报 杨东平 我有话说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之复杂丰富,我们几乎生活在历史纪念日之中。今年比较重要的纪念,如北大百年、戊戌变法百年、三中全会二十年等。对于数千万当年的知青而言,今年则是他们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知青书籍于是又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道风景。

如果说有所谓知青文化的话,那么它在第一个十年——知青正在上山下乡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处于野生和地下状态的知青的创作、诗歌、歌曲等等,是一种不为外人所知、正在进行时的原生态文化。知青文化突显于社会,是在上山下乡后的第二个十年,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伴随着知青重返城市,一大批知青作家以揭示苦难、控诉文革为旨的知青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构成知青文化的主体。九十年代以来,第三个十年的知青文化,在感性和理性两个方向上都大大深入了。前者是以《北大荒风云录》、《草原启示录》、《回首黄土地》、《青春无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青回忆录。在众多普通知青的“口述史”中,对往事的追忆不再仅仅是苦难和愤怒,而是散发着浓烈的乡思乡情。后者是如《上山下乡》、《中国知青事典》等一批理论著作,将上山下乡纳入严肃的理论研究的视野,填补着历史研究的一处空白。

在上山下乡三十周年之际,新面市的知青书籍的品类更为丰富和多样化了。收集了郭路生、舒婷等众多知青旧作的《中国知青诗抄》,被称为是“三千万人的青春之歌,一代青年的心灵绝唱”。不同版本的《知青老照片》还原着知青时代的日常生活图景,他们的狂热和单纯、理想和牺牲、彷徨和探索、苦难和苦中作乐。《中国知青史》从政治学的视角揭示这一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它与当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联系。包括陈建功、肖复兴、叶辛、张抗抗、陆星儿等撰写的“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仅从书名就不难领悟其惆怅感慨的深长意韵:《也是一段歌》、《生是真实的》、《触摸往事》、《在岁月的荒滩上》……不能不说到对这段特定历史的态度。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已入中年的知青对那段苦难经历的回忆渐趋平和冲淡时,招致了更为年轻的一代的严厉批评,指他们在“歌颂苦难”,其态度是虚伪的。然而,这不仅含有误解,或许也是过于简单化了。对这样一场改变数千万人命运的巨大历史事件,必定会有多种多样的叙述和评价。我个人一直认为,这种天翻地覆的“大时代”对国家、民族无疑是一场深重的劫难,但对于身逢其时的个人,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不是用简单的政治评价可以尽括的。每一个个体的实际体验和从中所得极不相同。它的确成为许多人的人生财富,改变了他们的态度、观念、精神状态,甚至性格和审美。一位老知青说,他至今不喜欢在游泳池中游泳,而喜欢在江河湖海中击浪,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塑造之一。而他们“青春无悔”的誓言,与其说是在标榜什么,不如说是对青春沉重而温馨的祭奠。

正是与这一历史的巨大丰富性、复杂性相比,不能不说迄今为止的“知青文化”依然是粗浅的、孱弱的和单薄的。在低吟浅唱之外,难道不应该有三十年后声遏行云的“大江东去”?然而,我们不仅未能产生如《战争与和平》那样史诗般的巨著,甚至也未能产生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可与《白鹿原》相媲美的知青文学。这仍然是一座有待开采的富矿。面对历史,我们仍然不能无愧。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